三孩政策来了!还有这些配套措施将落实!你生吗?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将出台重大政策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
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
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
“三孩”政策的重大意义
我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三孩”政策配套支持措施
(点击可查看大图)
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
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
要深化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
三孩政策来了,你愿意生吗?
三孩时代来临,3亿多人的“主要矛盾”待解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不到一个月,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城叔认为,这次的重点不在“三孩政策”本身,而是紧跟着的后面半句:“配套支持措施。”
进一步释放鼓励生育信号
关于人口话题,这段时间已经讨论了不少。普查数据一公布,我国目前的人口特征、趋势被摆上台面,经济学家任泽平对此总结了“五化”: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城市群化、阶层固化。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8.70%,上升4.63个百分点,是为“老龄化”;育龄妇女规模持续减少,出生人口自2016年之后连年下降,3亿多育龄妇女实际总和生育率只有1.3,是为“少子化”;平均家庭户规模首次“破3”,降至2.62人,家庭子女数减少,单人户增加,是为“不婚化”。再加上过去十年间,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000多万人。总体来看,我国人口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这场会上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而且,“三孩政策”带着“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的使命而来。
从表述来看,“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并没有附加“单独”或“双独”这类限定条件。但仔细想想,全国实际总和生育率只有1.3,生育意愿子女数也只有1.8,远不及2的水平。没有生育一孩、二孩的前提条件,哪里来的“三孩”。
七人普中有两组数据,需要连起来解读。一组数据体现的是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积极成效:2014-2017年,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因素,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为1000多万人;另一组数据则反映出政策调整不如预期那般乐观:2016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之后连年下降。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大力沉、影响深远。基于这些背景来理解“三孩政策”的意义,重在进一步释放鼓励生育的信号,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搬走压制生育意愿的“大山”
此次信号释放,与过去最大的差别在于同步实施的“配套支持措施”。
这次“配套支持措施”增加了“覆盖面”。
无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是过去的文件,生育政策一直主攻生育、养育、教育三个环节。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进一步,提出“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特别提出要引导青年的婚恋观、治理不良的社会风气,把“不婚”的问题拉到一块儿来解决,从源头上增加“生”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也成为了“配套支持措施”的一部分。鼓励生育的“主要矛盾”,进一步聚焦到3亿多育龄妇女身上。
育龄妇女“不想生、不敢生”的原因林林总总,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和育的过程影响着女性的就业和自我价值实现。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这群育龄妇女早已不同以往——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胡润女企业家榜”Top10有9位都是中国女性……诸多信号显示,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职场中坚力量。
然而,就业权益保障不足的现实,推高了女性暂别职场、回归生育的成本。
企业招聘启事中依然会备注“已婚已育者优先”,54.7%以上的妇女在求职过程中被问及与结婚、生育有关的问题(据全国妇联2017年调查),女性产假之后工作岗位被代替……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生”到“育”,漫漫十余年,女性不得不面临工作和家庭不断平衡的两难境地。
更别提站在这些女性背后的整个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包括教育成本、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税收、住房等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话题。这些既关系到“养”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暗含与“育”相关的内卷焦虑。
人口问题是事关国家发展的大话题,但生和育,落到每一对育龄夫妇、每一位适龄妇女身上,都是尤为具体的“一座山”。
想要通过生育政策优化,调整“不想生、不敢生”的现状,只是发布一个鼓励生育的信号,是远远不够的。“配套支持措施”的关键,是解决生育问题与经济社会政策的配套衔接,真正解决生、育的后顾之忧。
三孩政策放开,配套
中国的人口政策又出现重大调整。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从2015年放开二胎,到现在放开三胎,人口政策一直在随着国家人口形势变化而调整。在充分肯定这种审慎主动调整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新政策的作用,更好地实现预期的人口战略目标。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依然有很强的人力资源优势,可是不容忽视的是,近些年还是出现了老龄化趋势日渐显现、男女比例较为失衡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保持一定数量的总人口增长。只要人口大盘稳定,细分问题就不至于造成严重隐患。
从人口大盘来看,2015年放开二胎之后,2016年生育有立竿见影的变化,生育率达到12.9‰。而在2019年新出生的1465万人口中,二胎占比还达到了57%。这些数据说明二胎政策的放开,还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可遗憾的是,在整体上并没有扭转出生人口的连续下降。
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相比于2016年的1786万,锐减了700多万。很多人担心,如果不及时调整政策,年出生人口很快可能要跌破1000万。
但正如2019年数据所显示的,在二胎占比超过半数的情况下,新出生人口还在下降,说明更关键的问题,其实是出在一胎。无论观察现实还是网络,都能发现,晚婚晚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婚不育也不再是多么“另类”的选择。而在这些选择背后,社会压力是重要考量。
新华社发布放开三胎的新闻后,其官微下点赞最多的三条跟帖分别是:“建议先解决最基本的生育福利以及女性生育会必然面对的职场困境、职场不公等问题,再鼓励她们生孩子吧!”“这根本不是生的问题,是教育住房及就业等等综合因素的大问题,生只是小问题。”“我关心的是支持配套措施有哪些?生活压力太大的话,年轻人是不愿意生的。”
可见,生或者不生,虽是家庭的主观选择,可是却受各项客观因素的制约。研究人口问题的专家们早就提出,要改善家庭生育意愿,给生育权已经远远不够,给更多社会保障和福利,才能起到一些作用。部分有成功经验的国家,近些年无不是在尝试给更多假期、更多补贴、让社会更多分担抚养教育孩子责任……只有这些配套措施到位,拥有了更多生育权的家庭才会去使用。
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已经有所考量。比如会议提到,要“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等。
换言之,放开三胎,给家庭更多生育权只是第一步,后续还会有更多的生育配套支持措施会跟上。在这一点上,高层决策者以及民众存在着高度共识。相信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做到位,还是有可能优化国家的人口结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让更多人的未来得到保障。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支持措施也要跟上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公众号 :就业与创业